名人传阅读感想简短三十字以内?
名人传读后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,首先让我们了解名人是怎样炼成的,他们的经历磨难,付出和艰辛。哪个名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 。读后对每个人的成长都会有深远的影响 ,不吃苦中苦,难为人上人。
名人传的阅读心得
1.《名人传之贝多芬传》读后感
著名法国作家罗曼 ・罗兰曾经用这样一段话来形容一个人:“物质生活的窘迫毫无改观。他贫病交加,孤立无援,――但他却是个战胜者:――人类平庸的战胜者,他自己命运的战胜者,他的痛苦的战胜者。”是的,作家口中的“他”就是指伟大的音乐家――贝多芬。这段话出自于名著《名人传》。
《名人传》讲述的是贝多芬、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三位名人的一生,其中我最崇敬的伟人是贝多芬。
贝多芬于 1770年 12月 16日诞生于德国波恩,家里贫困交加,展现出音乐才华的他被父亲视为“摇钱树”,父亲不惜打骂,使贝多芬有个不幸的童年。贝多芬长大后更是痛苦万分,可一次又一次的挫败都没能使他屈服,双耳失聪的他同样在生命的57年间完成了100多件作品。
“人生是艰苦的。在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,那是一场无日无止的斗争,往往是悲惨的,没有光华的,没有幸福的,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。”我想,即使没有人看到、听到贝多芬的努力雨艰辛,但是只要有付出,就会有收获。正如晚年多获好评,至少受人尊敬的贝多芬成功了。
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键盘前,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,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。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。这就是贝多芬的童年。今天的我们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,有是为什么要假装造作地在一旁“痛苦呻吟”呢?贝多芬的毅力、顽强不惜的斗志、宁死不屈的精神我们永远都无法体会……
就让贝多芬的精神继续在无数文章与音乐史中流传、发扬光大,把他深深烙印在心中。
“用痛苦带来欢乐。”没错!这个人就是音乐巨人――贝多芬!
2.《名人传之贝米开朗基罗传》读后感
该传记分上下编,上编“战斗”,下编“舍弃”和
尾声“死”。1475年3月6日,米开朗基罗出生于卡森蒂诺地方的卡普雷赛,父亲是法官。母亲在他六岁时便死去,米开朗基罗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。十三岁时,他进入多梅尼科.吉兰达约的画室。据说由于他的成绩优秀,使他的老师为之嫉妒。一年后他们分手了,米开朗基罗转入一所雕塑学校。不久,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,他离开了那里,先后到过威尼斯、罗马等名城,雕塑水平不断地得到了提高。
1505年3月,米开朗基罗被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征召去替他造陵墓。不久,又让他去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。此后几年,他一直受着历任教皇的差遣,携带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意的作品。1527年米开朗基罗卷入了一场革命的漩涡,差一点丧命。革命结束后,教皇克雷芒又将他从隐避地找了出来,米开朗基罗不得不重新为他所抗拒的人劳作。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驾崩,米开朗基罗原以为从此能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了。但他刚到罗马,又被他的新主人――保罗三世抓住了。似乎命运注定他只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别人干活。
1564年2月12日,米开朗基罗站了一整天来创作《哀悼基督》。14日他开始发烧,18日下午5时,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画家终于永远地离开了人间。
3.《名人传之托尔斯泰传》读后感
托尔斯泰两岁丧母,九岁丧父,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,不仅常为思想苦恼,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。
1851年,托尔斯泰来到高加索,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使他纷乱的大脑清醒过来。第二年,他创作出了《童年》、《少年》、《青年》和《一个地主的早晨》等优秀作品。俄土战争期间,托尔斯泰曾亲临战场,常常处于危险之境。在这样的环境中,他仍然写出了《塞瓦斯托波尔纪事》那样令人激赏的作品。这一时期的托尔斯泰是比较充实而快乐的。
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,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:《战争与和平》与《安娜・卡列尼娜》。但是,托尔斯泰是苦恼的: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,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;他同情下层民众,又对他们缺乏信心。因此,他厌倦自己的生活,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,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。在精神上,他一直是孤独的。八十二岁的时候,他选择了出走,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。
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。老大的欧罗马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。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,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。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。人类喘不过气来。――打开窗子罢!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!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。
《名人传》写作目的崇高,创造精神世界的太阳,呼吸英雄的气息,使人们在痛苦、失望的现实中获得心灵上的支撑。《名人传》洋溢着一股旺盛的激情。每一个阅读《名人传》的读者首先都会强烈地感受到作品中无法抑制的热情,都会为罗兰那极富感召力的语言而怦然心动。
4.《名人传》读后感
读完这本书,我深感疲倦。
对于贝多芬、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这些大人物们来说,他们的精神世界因为思想的泛滥而痛苦不堪,越是在思索便越是痛苦,便越是有作为。
在《名人传》中,罗曼罗兰挑选的重点是主人公的转折点或最跌宕的时期,特别是在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中,作者大量地对主人公的作品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,从而揭示他们微妙的心理变化。是我对罗曼罗兰写作手法上的看法。
托尔斯泰传篇幅最长,他的思想灵魂也被作者挖掘得最深。他的天赋与性格并不矛盾,却分得很开。他的作品最可以反映出这点,他的作品饱含着思想,我个人认为他的作品是有灵魂的,因为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知道,写作时的心情,想法,就好像每一部的作品都有它自己的灵魂。而在晚年时,一部栩栩如生的作品往往在结尾处加入现实中不存在的精神境界。
因此,我们可以看出,托尔斯泰的晚年主要为他的宗教理想和社会主张而忙碌。托尔斯泰对战争有着深刻的认识,加上他对各种宗教的广泛涉猎,促成他独特的思想――消极反抗,也由于这个思想形成和逐渐成熟,使他和现行社会渐行渐远,以致病死在他离家出走途中一座陌生的小镇上。
5.《名人传》读后感
人们常说:“一本优秀的传记不仅能让我们认识世界,还会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人生。”《名人传》即:“贝多芬传”“米开朗基罗传”“托尔斯泰传”三篇传记。他们的主人公分别为音乐家、雕塑家和小说家,不过,虽然他们的职业和所处的年代各不相同,但他们所追求的理想却是相同的――为了真理和正义所做出的努力。
面对痛苦、面对孤独,贝多芬选择了坚持自己的信念,作为一个听不到任何声音的音乐家,他给人一种傲慢的错觉,对于政治上的专制统治,无情的战乱,他却选择了反抗,为了和平,贝多芬曾说:“只要是为了获得更美的事物,任何规律都可以破除。”这句话准确地表达了他当时反对专制的心理,而米开朗基罗又何尝不是呢?为创造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献出了毕生的精力。因为他相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敢,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沦,那么就一定会冲破精神上的束缚,本想他的人生理想中。而托尔斯泰则用他的笔杆描写除了当时社会的阴暗,对神的信仰是他坚持不懈地用笔尖向人间播撒爱的种子。
但他们也是与我们一样的人――在完成着生的使命,如果我们知道自己是软弱的不幸的人,那么请听罗曼・罗兰的心声吧:所有不行的人啊!切勿过于怨叹,人类中最优秀的和你们同在。汲取他们的勇气作我们的养料吧;倘使我们太弱,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的膝上休息一会吧。他们会安慰我们,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,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慈爱,相激流一般飞涌出来。甚至毋须探寻他们的作品或倾听他们的声音,就在他们的眼里,他们的行述里,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患难时的那么大,那么丰满,那么幸福。”
而我面对现在的和平,美好的社会,更应该用刻苦的学习,丰厚的知识,武装自己,走向美好的未来
《名人传》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:古今之成大事业者,非惟
有超世之才,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。贝多芬的“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”,米开朗琪罗的“愈受苦愈使我喜欢”,托尔斯泰的“我哭泣,我痛苦,我只是欲求真理”,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。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,充满机遇,我们渴望成功,但我们却不想奋斗。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。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,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。因此,读读《名人传》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。
以上是5个读书笔记,我一起发上来勒,我们要写5个,希望你能用上!
《名人传》读后感
《名人传》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•罗兰的《贝多芬传》、《米开朗琪罗传》和《托尔斯泰传》组成,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,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。在这三部传记中,罗曼•罗兰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,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。
翻开《名人传》,在首篇的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:“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。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,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,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。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而死,人类喘不过气来。打开窗子罢!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!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。”
我从贝多芬身上学到了许许多多崇高的精神,特别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.贝多芬全名叫“路德维希•冯•贝多芬”.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.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.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,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.当他稍长大一些,恶运又一次降临到了贝多芬的头上: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母亲,贝多芬悲痛欲绝,只有写信向朋友哭诉.
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,也是多灾多难的,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?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,他却能做到呢?这引起了我的深思。我认为,贝多芬之所以成功,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。面对困难,他丝毫无惧。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遇到困难时,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,而不是直面困难,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。而贝多芬,因为脾气古怪,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,所以,他面对困难,只能单枪匹马,奋力应战。虽然很孤独,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: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,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。
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也是幸运的.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,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,并相互交流.接着,又拜海顿为师.后来,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.就在贝多芬初次尝到成功的甜蜜的时候,痛苦又一次降临.慢慢地,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衰退,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苦的折磨.但他还是瞒着所有人,直到他再也不能隐瞒了,才写信给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这两位好友.贝多芬耳聋的程度是逐渐增加的,但没有完全聋,可以说,几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的.
人们在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脸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:从那目光里人们又可以看到他悲惨的命运.之后的岁月里,性格过于自由暴躁的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爱情的否绝.在遭受这些肉体痛苦之时,贝多芬又必须承受着另--种痛苦.
不但如此,他的身体也“背叛”了他,先后得了肺病、关节炎、黄热病、结膜炎等等.身体一天不如一天.尽管如此,但他从未放弃过音乐.要知道面对这么大的困难,贝多芬却毫不动摇,这需要用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!
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.贝多芬渴望幸福;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医治的:他渴望治愈,他渴求爱情;他充满着希望. 贝多芬与命运抗争,最终成为名人,同样,我们也要努力学习,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.贝多芬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曾说过:“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,而不是金钱.”
罗曼•罗兰称他们为“英雄”,以感人肺腑的笔墨,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。那么,《名人传》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?我想,只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,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,努力向前。 除了这一点外,本书的作者罗曼•罗兰也想告诉我们一些道理: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,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.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,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,不再怨天尤人,要坚定自己的信仰.
我看鲁迅其人其文
远有梁实秋陈西滢之流,近有李敖等辈,对鲁迅其人其文,异时异口同声挞伐。说鲁迅,为人偏狭,睚眦必报。谈其文,则判定言刻薄,语尖酸,难入士书。论者认为,他人难企及胡适,他文劣于其弟(周作人)的小品文。
果真是如此?
是的,鲁迅不帅气。入人眼的,是冷峻怒视的目,是粗黑的一字形唇髭。兼且年龄不小,人们所见全是干瘪的老头像。所以,很难入插科打趣或讲养气学绅士者流的法眼。而其文,士人学者也嗤之以鼻。他们认为,鲁迅的文章字句生硬,文少情趣,既缺平和,又乏恬淡。此论影响及世人,就有了“鲁迅的文章深奥,文字严正,读来无趣,不如翻翻《鬼故事》或《一尸二命奇传》时文”的说法。
其实,鲁迅最帅。像是硬汉像,像是睿智像。左看右看,看不尽好一个帅。他的帅,帅在对旧世界对恶势力的勇猛;帅在对浅知俗见的不容情;帅在对现实存在的唾弃与悲悯,对未来世界的渴求和指引。
他不是绣花枕头。他不是奶油小生。他是背负责任去掉周姓的斗士!他是冷眼观世态热心华夏谋的智者!
再看其文。其文言简意赅,满含思想,绝少废话,可以说是字字珠玑。他的文章,不是用来调情逗笑的佐料,不是“今天天气很好,哈哈哈……”的无聊话语,不是饱食无忧有闲而发的闲适情怀。他的文章,是思想,是哲理,是严肃,是责任!所以,懒散寡趣的有聊闲人或者机智有趣无聊的寻欢客,读其文无味,看下去难耐。确实,想从其中得到轻松以舒解心绪,想借其文以打发漫长的一天,这决不是好文字。
说到这里,我不禁想起圣哲马克思的话:只有音乐的耳朵,才会欣赏音乐。牛耳是永远不懂贝多芬。
此话很对,也贴切准确。国人少了严肃,缺了责任,充满身心的全是轻松。基于此,怎能希望其对艰涩锐利的文字产生情趣!还是胡适好,他宽容厚道;还是周作人好,有士大夫的雍容。
再进一步说,在今天,都市里灯红酒绿的夜生活,普天下茶楼酒肆的麻将声,早已销蚀了热情,攒集了轻松,滋生了不严肃,助长了荒唐,成就了安闲。因此,看轻鲁迅,厌读其书,是理所当然。在这里,任何对人的苛求,都是可怜和好笑的,一定会遭受从枯墓中射出的冷光嘲弄!
唉,鲁迅其人,生前受围攻,身后多非议;鲁迅其文,在世是投枪,而今为故纸。
――或许,特立独行的人,宿命本就如此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