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首页

中国古代的典籍的构成主要有

来源:www.wxhuiming.com  时间:2023-03-29 10:21   点击:147  编辑:admin   手机版

中国原指典籍,包括书籍、画册、图片等出版物。,广义的图书泛指各种类型的读物,既包括甲骨文、金石拓片、手抄卷轴,又包括当代出版的书刊、报纸,甚至包括声像资料、缩徽胶片(卷)及机读目录等新技术产品。 而书籍是图书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装订成册的著作的总称。中国地大物博,存在地域风俗等很多方面的不同,这正是教育系统根据自己地区特点选择上的不同。但对些科普性的知识,我想内容大体上是应该一样的。

中国古代的典籍可以分为
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并没有像现在这样细密的学术分科。文学、历史、哲学、宗教、艺术、政治、经济、法律、军事,乃至于农、工、医、科技等,都是混杂在一起的,后来才慢慢形成了经、史、子、集这样简单的四部分类。

“经”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、纲常伦理、道德规范的教条,主要是儒家的典籍,如《四书五经》、《六经》、《十三书》、《白虎通》等。

“史”是指历史典籍,如《史书》、《汉书》、《三国志》、《资治通鉴》等。

“子”是指春秋战国以来诸子之学,如《荀子》、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、《论衡》等。

“集”是指古代诗文词赋的著作,分为总集、选集、别集,如《乐府诗集》、《古诗集》、《全唐诗》、《古文观止》等。

中国古代典籍的构成主要有什么

典籍不是狭义的文化产品,

典籍仅仅依靠辞义的诠释自然是远远不足的。要揭示典籍的实质,还必须深入探讨我国古代文献中,典籍这一文化载体的具体构成;认识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,典籍这一文化产品所具备的特征。

简述中国历代主要典籍

一、《春秋》(春秋经)

《春秋》,即《春秋经》,又称《麟经》或《麟史》,中国古代儒家典籍“六经”之一。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,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。

《春秋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,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,被后人称为“春秋笔法”、“微言大义”。后来出现了很多对《春秋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、解释、阐发的书,被称为“传”。代表作品是称为“春秋三传”的《左传》、《公羊传》、《谷梁传》。

二、《资治通鉴》

《资治通鉴》(常简作《通鉴》),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,共294卷,历时19年完成。主要以时间为纲,事件为目,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(公元前403年)写起,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(公元959年)征淮南停笔,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。

中国古代典籍的构成主要有简册

书字在米字格的写法:

“书” 字共有 4 画,笔画顺序为: 横折、横折钩、竖 、点。

书(拼音:shū),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。最早见于甲骨文。本义作动词,是书写、记述的意思;后引申为名词,指简册、典籍、文书、信函等。

组词:

草书

[cǎo shū]

(名)汉字字体,特点是笔画相连,写起来快。

书写

[shū xiě]

用笔写。如:「书写对联」、「书写横批」。

书本

[shū běn]

(总称):~知识

看书

[kàn shū]

指第二对脑神经在工作,两眼直视书本内容,全神贯注,通过视神经将书本内容传递给脑中。

古代典籍可以分为哪四大类

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是《永乐大典》。

《永乐大典》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、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。初名《文献大成》,后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《永乐大典》。全书22,877卷(目录60卷,共计22937卷),11095册,约3.7亿字,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。

《永乐大典》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永陵,但大典副本却惨遭浩劫,大多毁于火灾和战乱,也有相当一部分被后人以修书之名窃走,现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。

《永乐大典》内容包括经,史,子,集,天文地理,阴阳医术,占卜,释藏道经,戏剧,工艺,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。《不列颠百科全书》在“百科全书”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《永乐大典》为“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”。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。

古代学者将古代典籍按内容分为四大类

古代将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。《经、史、子、集》,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。

1、经

经部收录儒家“十三经”及相关著作,包括易类、书类、诗类、礼类、春秋类、孝经类、五经总义类、四书类、乐类、小学类等10个大类,其中礼类又分周礼、仪礼、礼记、三礼总义、通礼、杂礼书6属,小学类又分训诂、字书、韵书3属;

2、史

史部收录史书,包括正史类、编年类、纪事本末类、杂史类、别史类、诏令奏议类、传记类、史钞类、载记类、时令类、地理类、职官类、政书类、目录类、史评类等15个大类,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、奏议2属,传记类又分圣贤、名人、总录、杂录、别录5属,地理类又分宫殿疏、总志、都会郡县、河渠、边防、山川、古迹、杂记、游记、外记10属,职官类又分官制、官箴2属,政书类又分通制、典礼、邦计、军政、法令、考工6属,目录类又分经籍、金石2属;

3、子

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,包括儒家类、兵家类、法家类、农家类、医家类、天文算法类、术数类、艺术类、谱录类、杂家类、类书类、小说家类、释家类、道家类等14大类,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、算书2属,术数类又分数学、占侯、相宅相墓、占卜、命书相书、阴阳五行、杂技术7属,艺术类又分书画、琴谱、篆刻、杂技4属,谱录类又分器物、食谱、草木鸟兽虫鱼3属,杂家类又分杂学、杂考、杂说、杂品、杂纂、杂编6属,小说家类又分杂事、异闻、琐语3属;

4、集

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,包括楚辞、别集、总集、诗文评、词曲等5个大类,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、词选、词话、词谱词韵、南北曲5属。除了章回小说、戏剧著作之外,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。就著者而言,包括妇女,僧人、道家、宦官、军人、帝王、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

我国古代典籍的构成主要有

《典籍里的中国》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四期。本期节目将走进医药学典籍《本草纲目》,通过讲述李时珍是如何不畏从医难、著书难和出书难,历经近三十年修撰巨著的动人故事,致敬以李时珍为代表的中华医者“身如逆流船,心比铁石坚”的意志,传承中国传统科学求真务实、心系民生、开拓创新的精神。

聚焦中华医学典籍,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科学精神

几千年来,祖先一直在记录我们的故事,讲述我们的历史,每部典籍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心血。过去的三期节目,分别聚焦“政书之祖,史书之源”《尚书》、“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”《天工开物》、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《史记》,精心提取了民本思想、农本思想及科学精神、实录精神等深远影响后世文化的重要理念。

本期节目中,《典籍里的中国》以《本草纲目》为切口聚焦中华医学典籍,正是希望发挥文艺作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,增进大众对中华传统医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,共同把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、发展好、利用好。

李时珍所著的《本草纲目》集明朝以前本草学之大成,首次采用纲目体系为药物分类,开创了历代本草著作之先河。全书共计52卷,近190万字,其中记载了药物1892种,附有药方11096首,绘有药图1109幅。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曾多次引用过《本草纲目》,并将之称为“中国古代百科全书”;1953年,李时珍的肖像被镶嵌在苏联莫斯科大学新落成的校舍,大礼堂的走廊里和李时珍并列的,还有牛顿、哥白尼、居里夫人、达尔文等世界著名科学家;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1年5月公布的“世界记忆名录”中,《本草纲目》和《黄帝内经》一并被收录,也是仅有的两部中国医学典籍。

中国历史研究院副研究员、明史研究室副主任解扬在节目中表示,李时珍强调的“医者贵在格物”,就是一定要有实事求是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。在中国中医科学院、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郑金生看来,《本草纲目》记录了中华民族运用和开发物质的历史,虽然现在看起来《本草纲目》也有一些局限,但是它的历史价值是毋庸置疑的。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医内科学家仝小林所说:“‘天下医书,天下共修,世代永新’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不断地增补,到目前已经出版了十一版,规模巨大的医药学专科丛书《中华医藏》推进了中国古籍文献的传承和保护工作,向世界诠释东方生命科学的智慧。”

撒贝宁又泪奔,称“这是一场极其震撼的心灵之旅”

“在别的节目里,风趣幽默的小撒总能让人开怀大笑,但是在《典籍里的中国》,几乎每一期他都会泪流满面,也让我们跟着他一起心潮澎湃,不能自已”……不少观众表示,这档节目的情感烈度和思想浓度一样地高,“实在是太好哭了!”

在《本草纲目》中扮演李时珍的是实力派戏骨王劲松,挑战这个角色,他感觉压力很大:“在这一段戏剧当中,李时珍的感情变化是很丰富的,他有悲情,有隐忍,有奋发,要在六十分钟里面把他这一生都给概括了,这是一个最大的难度。戏剧中,他中年遭受丧父之痛,自己还承担着编撰《本草纲目》的重任,这部分需要我全身心地投入。通过演绎李时珍,我和他进行了一场跨时空的对话,他抱着‘至死不怕难’的决心和信念逆流而上,这一点让我非常地敬佩。”

撒贝宁曾经称自己是这档节目中距离“情感冲击波”最近的人。有观众夸赞他演技好,他却告诉大家:“当优秀的演员装扮之后站在你面前,你就觉得先贤们活过来了。一旦进入到那个情境,你会忘掉自己在表演,你面对的是厚重的典籍,面对的是伟大的人物,你就像活在那个时代!”

这次,当站在王劲松老师的身边,看着他的眼泪夺眶而出,撒贝宁再度泪奔:“我真切地感受到李时珍不惧万难、逆流而上的决心,这是一场极其震撼的心灵之旅!”

李时珍未见过刊印版《本草纲目》 节目再为先贤圆梦

《典籍里的中国》用“时空双向互穿”的独特方式,不仅让今人回到古代叩问先贤,也邀先贤来到当下,亲眼看一看他们曾经呕心沥血的创作、九死一生的守护,被时光之河冲刷形成了怎样的沃野。许多观众表示,这档节目每每最让人情不自禁眼含热泪的,就是在先贤看到今天的盛世景象时欣慰的眼神。幸逢后世子孙不负他们所托、所愿、所想,这些了却心愿的仪式场景,也构成了节目的高光时刻。

“身如逆流船,心比铁石坚,望父全儿志,至死不怕难”,这是李时珍在青年时期向父亲求说明志、决意行医时所说的话。本期《典籍里的中国》以此为精神主线,串联了李时珍“逆水行船”的一生:青年李时珍随父行医,在为蕲州各地百姓看病时,因为经常遇到辨错药、抓错药的病例,他心中坚定了重修本草的想法。此后,李时珍查历代典籍书采八百余家,踏万水千山考证诸家本草,穿风霜雨雪,历寒来暑往,守一盏孤灯,用近三十年修撰出了医学巨著《本草纲目》。令人唏嘘不已的是,《本草纲目》刚刚刻成,李时珍仙逝,他没能看到自己毕生为之耗费心血的书最后放在他的眼前。

在本期《典籍里的中国》中,“当代读书人”撒贝宁带老年李时珍来到了中华医藏的一间资料室。听闻《本草纲目》直至今日仍然是中医案头必备的典籍之一,白发苍苍的李时珍将《本草纲目》捧在手里,终于弥补了未曾亲眼见证其刊刻出版的遗憾,他说:“这一刻,我等了一辈子。”

此景此景,直击人心。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表示:“李时珍捧着《本草纲目》的那一刻,我就特别希望这个穿越是真的,让他看一看这个书成了,他的心血没有白费。”中国中医科学院、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郑金生同样感慨有加:“我这辈子研究《本草纲目》四十多年,曾经无数次地通过阅读《本草纲目》和李时珍对话,但是今天,我的心里真的很激动,我好像已经亲眼看见他站在我面前一样!”

中国古代典籍的构成主要有哪些

四大史书为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《史记》、东汉班固的《汉书》、南朝范晔的《后汉书》以及西晋陈寿的《三国志》。

1、《史记》系纪传体通史,一百三十卷,西汉司马迁著,约成书于西汉武帝征和年间。“史记”一词,东汉之前乃一切史书之统称,后始为司马迁史书之专称,原书最初被称作《太史公书》,到东汉桓帝才改称为《史记》。

此书体例为纪传体之滥觞,分为十二本纪、十表、八书、三十世家、七十列传,以纪和列传为主体,故名纪传体,记载了上自黄帝,下至汉武征和三年三千年的历史。司马迁撰写《史记》的目的在于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成一家之言”,“原始察终,见盛观衰”。

2、《汉书》,又称《前汉书》,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,“二十四史”之一。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,前后历时二十余年,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,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。《汉书》是继《史记》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,与《史记》、《后汉书》、《三国志》并称为“前四史”。

《汉书》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(公元前206年),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(公元23年)共230年的史事。《汉书》包括本纪十二篇,表八篇,志十篇,传七十篇,共一百篇,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,全书共八十万字。

3、《后汉书》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,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。与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、《三国志》合称“前四史”。

《后汉书》中分十纪、八十列传和八志(取自司马彪《续汉书》),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(25年),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(220年),共195年的史事。

《后汉书》大部分沿袭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的现成体例,但在成书过程中,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,则又有所创新,有所变动。

《后汉书》结构严谨,编排有序。如八十列传,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。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。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。

4、《三国志》,二十四史之一,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,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、蜀、吴纪传体国别史,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“前四史”之一。

当时魏、吴两国已有史书,如官修的王沈《魏书》、私撰的鱼豢《魏略》、官修的韦昭《吴书》,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。

蜀国无史官一职,故自行采集,仅得十五卷。

陈寿开始在蜀国任职,受宦官排挤不得志。蜀降晋后,历任著作郎,晚年多次被贬,屡次受人非议,历经十年艰辛,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《三国志》。

扩展资料

《史记》被列为“二十四史”之首,其对史学的影响巨大。

一、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

《史记》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,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。正因为《史记》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,开启先例,树立榜样,仿效这种体裁修史相继而起。通史家风,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。

二、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

中国古代,史学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,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。史部之书在刘歆的《七略》里,附在《春秋》之后。

自司马迁修成《史记》以后,后世作者继起,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,西晋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,将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:甲部记六艺小学,乙部记诸子兵术,丙部记史记皇览,丁部记诗赋图赞。从而,史学一门,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。饮水思源,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《史记》。

三、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

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,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。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,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,秩序井然,再加以视线远,见识高,文字生动,笔力洗炼,感情充沛,信手写来,莫不词气纵横,形象明快,使人“惊呼击节,不自知其所以然”。其中,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被列入小学生语文实验教科书第18课《将相和》。

我国早期的典籍可分为几类?

《尚书》,原称《书》,到汉代改称《尚书》,意为上代之书,是我国最早的官方史书,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,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。《尚书》所录,为虞、夏、商、周各代典、谟、训、诰、誓、命等文献。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,它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我国最早的散文总集,是和《诗经》并列的一个文体类别。
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