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首页

百家姓第36是潘还是傅?

来源:www.wxhuiming.com  时间:2023-02-05 14:28   点击:196  编辑:admin   手机版

百家姓第36是潘还是傅?

潘姓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名第36位,潘氏在2007年我国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二位,属于超级大姓系列,人口约八百万,占全国人口总数0.48%。朝鲜半岛及越南亦有潘姓氏族居住。

(一)始于芈姓

源于“芈”(mǐ )姓,出自春秋时楚国公族“芈潘崇”之后,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。公讳崇字道安,楚成王时大夫,穆王立,以其太子宫予公,使为太师,掌国事,环列之尹,楚国大治,有认楚公族后以字为氏,列公为潘姓始祖之一。

潘崇家族由于受到楚王的特别恩宠,故发展特别快,其后裔子孙的足迹几乎遍布楚国各地,在古籍中所记载春秋时代的潘氏名人,几乎都是楚国的人物。今天山东、江苏、浙江、河南等地,皆有该支潘氏的后裔。

(二)以国为姓

以国名为姓,出于姬姓。毕公高的小儿子季孙封邑在潘。春秋后国灭,其子孙不以姬为姓而以国名为胜,奉季孙为潘姓始祖。又,番,邾国也。夫差取番者,番首姿,又音蒲。还音烦,音盘者即潘氏。

(三)源于姚姓

源于姚姓,是上古舜帝姚重华后裔,是以国名为姓。《史记》《中国姓氏》记载,舜帝生于姚墟,因姓“姚”,建都于潘地(今北京延庆)。后将潘地移至今陕西省兴平。商王朝时期,舜帝后裔建有潘子国,到殷商末期被周文王所灭,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氏而姓潘。

(四)因地得姓

因地而得姓。水在河南,住在潘水边的人以水地名为姓。下雒城西南故潘城,有以地为氏者。

(五)鲜卑改姓

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,改鲜卑破多罗氏为单姓潘。清康熙末年,台湾岸里大社(今台湾省台中市神岗)酋长阿穆归顺清廷,被赐姓为潘;光绪时,台湾高山族相率归化清廷,也被赐姓潘(这也就是台湾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)。

(六)汉化改姓

源于其他少数民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在今水族、京族、土家族、彝族、瑶族、仫佬族、回族、壮族、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,均有潘氏族人分布。

刘尧汉的学术成果

专著:

1.《彝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文集》,民族出版社,1980年

2.《彝族天文学史》(合著),云南人民出版社,1984年

3.《中国文明源头新探――道家与彝族虎宇宙观》,云南人民出版社,1985年

4.《哈尼族简史》(合著),云南人民出版社,1985年

5.《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》(合著),云南人民出版社,1986年

6.《彝乡沙村社区研究》,云南人民出版社,2002年

7.《彝族文化放言》,(编著),湖北教育出版社,2007年

论文:

1.《南诏统治者蒙氏家族属于彝族之新证》,《历史研究》,1954年

2.《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一个典型实例》,《历史研究》,1958年

3.《彝族的火器――“葫芦飞雷”》,载《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》,中国青年出版社,1978年

4.《羌戎、夏、彝同源小议――兼及汉族名称的由来》,《思想战线》,1979年

5.《从凉山彝族系谱看它的父系氏族制和氏族奴隶制》,《凉山彝族奴隶制研究》,1979年

6.《“十二兽”历法起源于原始图腾崇拜》,《中国天文史文集》科学出版社,1979年

7.《一部罕见的象形文历书――耳苏人的原始文字》,(合著),《中国历史文物》,1981年

8.《彝夏太阳历五千年――从彝族十月太阳历看<夏小正>原貌》(合著),《云南社会科学》,1983年1月

9.《彝夏太阳历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展望――彝族阳历和玛雅阳历的共性与亚、美两洲远、古文化的关联》, 《贵州民族研究》 1983年2月

10.《中华民族的原始葫芦文化》,《中南民族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》, 1983年3月

11.《道家和道教与彝族虎宇宙观》,《贵州民族研究》,1984年1月

12.《彝族和土家族同源于虎伏羲》,《吉首大学学报》,1984年2月

13.《彝族文化对国内外宗教、哲学、科学和文学的影响》,《彝族文化》,1984年

14.《中华民族龙虎文化论――联结中国各族的龙虎文化纽带渊源于远古女娲、伏羲的合体葫芦》,《贵州民族研究》,1985年1月、2月

15.《中国考古天文学的重大发现――彝族向天坟的结构与功能》,《彝族文化》,1985年

16.《汉代“白狼夷”的族属新探》,《西南师范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》,1985年4月

17.《彝族占卜与西方未来学》,《彝族文化》,1985年

18.《现代系统论的历史渊源――伏羲先天<易>与彝族阴阳观》(合著),《彝族文化》,1985年

19.《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发现和证实过程及其与中华文化的普遍联系》(合著),《彝族文化》,1986年

20.《峨山彝文古籍和民间传说中的十月历及其向天坟“团坟”》(合著),《彝族文化》,1986年

21.《彝族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》,《彝族文化》,1988年

22.《中国历代“太一”神与彝族虎图腾――兼释彝族据以观测十月太阳历节气的向天坟与中国历代郊祀“圜丘”》,《彝族文化》,1989年

23.《中国彝族和墨西哥玛雅人的十八月太阳历法》(合著),《云南社会科学》,1990年4月

24.《中华彝族十月历和十八月历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》,《彝族文化》,1992年

25.《昆明市居民的古羌遗俗与国内外的关联》,《云南民族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, 1993年3月

26.《中国史前神话传说时代》,《彝族文化》,1993年

27.《“伏羲与中国文化──关于中国文化发生的符号学研究”序》,《云南民族学院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,1995年3月

28.《中国文明的又一源头:金沙江南北两侧彝族山乡》,《寻根》,1995年6

29.《我的学术生涯――寻找“彝族山野妙龄女郎”,创建中国彝族文化学派》,《彝族文化》,1995年

30.《彝族在人类学五个“认同”中的变化》,《彝族文化》,1996年

31.《老庄“无学”与彝族“无说”》,《彝族文化》,1997年第1期

32.楚雄州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项重大举措――建立彝族文化研究所》,《彝族文化》,1998年第1期

33.《“彝族六祖分支故址”碑题记》,《彝族文化》,1998年第2期

34.《育人才 见成果》,《彝族文化》特刊,2001年

35.《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太阳历及其重要意义》,《彝族文化》,2004年第4期

主编:

1.《彝族文化研究丛书》截至2004年已出版43部,云南人民出版社,1985-2004年

2.创办并主编《彝族文化》期刊,1984年-2004年已出版50期,约500万字
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